【現在問題到底在哪?】
艾薇的公司最近接了個案子,案子說大不大,但也不算太小。
我們找了三間廠商,A在公司附近,是行業裡名聲不錯的廠商,做過很多大案子。
B是新興的年輕人廠商,感覺也很有理想抱負。
C是香港廠商,做過香港時裝周,但因為距離的關係,所以他們只負責設計圖。
去A開會的時候,講了半個小時,他才發現,他們跟我們講的是兩回事,但也沒關係,初次溝通啊!
「我們需要評估一下,還有排時間,看看是否能夠接你們的案子,我必須先跟你們說明,如果要合作的話,之後的開會每次都要計費,當然,如果最後有簽約的話,這些費用會從裡面扣掉。」
「好!」
走出A辦公室的時候,我想他們可能不是很想做吧!沒想到,當天就收到他們的來信,說討論後很有興趣參與,可是價錢可不可以再談談?我說,那太好了,可以先給我們個報價單嗎?
「好啊!沒問題喔!」,報價單一天後就寄來了,上面的價錢是我們提出預算的兩倍。
「沒關係,我們看看B怎麼說呢?」我這樣跟同事說。
B來的那天聊得很開心,那你給我們報價單好嗎?可以啊!我希望你去北京前給我們可以嗎?好的,沒問題喲!
我們跟C只用line溝通,大致了解後,我問他說,那你可以給我報價單嗎?我這兩天用好。
兩天後,我收到報價單,非常合理的價錢,我還小驚慌了一下,我真的以為香港會比較貴。
過了兩天,他主動敲我說,我們手稿畫好了,讓你看一下,有問題再討論,周六八點,C把手稿寄來了。
截至目前,我依然還沒收到B的報價,也不知道該如何跟A砍價。
然後,大家還在說著,台灣沒有競爭力,政府應該要負責。